最近一年多时间里,我们能够明显感觉到某些西方国家的不友好:
美国特朗普政府掀起的贸易摩擦尚未休兵,就连临时的“停战协议”能否得到履行都是未知数;
澳大利亚政府拒绝华为公司参与本国5G网络建设,许多政客甚至鼓吹“中国间谍威胁论”;
加拿大当局非法拘禁华为公司高管孟晚舟,甚至加方自己都承认,孟晚舟并未违反其国内法!
为了遏制中国,如今各种手段全都使出来了,连道德的遮羞布都不想要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仅在2017-2018短短两年间,美国单方面撕毁的条约就包括:1987年签署的《中程导弹条约》;《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中涉及国际法院管辖问题的议定书;2015年签署的《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美国并不是什么守规矩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附庸国又能好到哪里去?
某些西方国家目睹中国国泰民安便如坐针毡,他们就是见不得中国好,因为中国崛起意味着世界格局的重大转变,使得他们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支配力量相对下降。
※经济格局的巨变
为什么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感到如芒在背?要搞清楚这点,得先知道这些国家是怎么富起来的。
二战结束后,西方列强依靠掠夺殖民地的“旧帝国体系”走向瓦解,但是很快建立起一套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经济上极其困顿,生产力普遍不发达,需要进口制造业产品,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产品。发达国家一方面从发展中国家廉价获取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另一方面利用技术门槛构成的市场垄断,高价销售制造业产品。
超额利润的本质是不等价交换,即制造业产品的售价远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举个例子,在中国市场上,2000年前后进口心脏支架价位高达8万元以上,而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6280元。一个心脏支架顶普通百姓几年的收入了,可是心脏支架的制造成本才多少?0.5 g的金属材料,就算加工工艺复杂些,价格也不应该在云端。不过这并非个案——回想2000年前后,滚筒洗衣机、微波炉、乃至手机都算奢侈品,令普通消费者感到囊中羞涩。
国际贸易中不等价交换带来的超额利润,养肥了跨国企业,更支撑起了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使得他们享受了几十年“岁月静好”。每个西方小资的“岁月静好”,都有一堆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加班狗”在苦苦支撑。也正是因为超额利润的存在,冷战结束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主要西方国家一个劲儿推动全球化——有越多国家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便有越多的廉价“加班狗”来支撑“岁月静好”。
最近几年,西方国家不怎么敢提“全球化”了,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他们再难有“岁月静好”。中国的经济增长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如今的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强国。中国不仅顺利完成了大多数制造业产品的进口替代,而且正在向高端制造业发起冲击。
来自“中国制造”强有力的竞争,消灭了西方企业的超额利润。国产心脏支架刚问世,进口心脏支架的价格立刻被“腰斩”。家用电器已经普遍实现国产化,不仅把松下电器等传统外国品牌打得满地找牙,还能大量出口、占领国际市场。而且,国产化的家用电器价格非常亲民,说滚筒洗衣机是奢侈品如同笑话。曾经一时出尽风头的苹果公司,在中国手机市场的份额持续下降,2018年第三季度在中国销量仅居第五位——拿消费品当奢侈品的路线,在中国已经走不通了。与此同时,中国大陆销量前10的手机品牌中,7个是国产品牌。
中国市场不再是西方企业随意捞钱的地方。以技术为依托的中国企业还在积极“走出去”,争夺世界市场。华为的通信设备不仅在亚非国家攻城掠地,更进一步打入了欧洲市场,近年来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都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欧美跨国公司的营收已经开始受到中国企业的强烈冲击。例如,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2018年华为已反超爱立信,成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排名第四的中兴则把排名第五的三星挤兑到了只有3%的市场份额。
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居于产业生态链顶端的将不再只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将与他们并驾齐驱。中国企业只要开始制造某种产品,就会以强大的产能将这种产品变成“白菜价”,各种家用电器就是最好的例子。此消彼长,西方企业凭借技术门槛和垄断地位获取的超额利润自然消失。
失去了超额利润,那么西方国家现有的福利体系还能维持下去吗?法国的“黄马甲”恐怕已经给出了答案。西方企业的利润率下降,工资水平难以提升,减少了福利体系的税收基础,老龄化却让福利体系的支出迅速增加,诸多西方国家均陷入债务经济的泥潭中。正因为如此,某些西方国家看到“中国制造2025”便感到如芒在背。西方国家凭借国际贸易不等价交换获取超额利润的好日子即将到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持续下去。这,便是他们难以直视中国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