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的通知》,部署清查行动。
政令刚出没几天,吉林一粮库就发生火灾,过火粮食约40吨,过水粮食约540吨。虽然官方也站出来说,这里边没有什么幺蛾子,但人们仍不免浮想联翩。
无独有偶,这几天也曝出了另一个重要信息——今年夏粮减产2.2%,同比歉收306万吨。
普通人的注意力正在被房租、贸易战吸引,很少有人注意到,最近几年中国的粮食安全正显示出全局性的隐忧:三大主粮全部减产!播种面积全面下滑!
这是一个比房租上涨还要危险的信号。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粮食消耗量会日益增多,即便我们保持了历史上的最高峰产量,也会产生巨大的粮食缺口。
如果中国加码进口主粮,则意味着手中的牌越来越受制于人。目前中国的大豆已经让人惊心,如果有更多主粮出状况,局势将更为难料。
※歉收
今年夏粮收成的数据一公布,外界就一片哗然——总产量13872万吨,同比歉收306万吨,下降2.2%。
除此之外,截至8月15日,中国主产区的小麦累计收购量4105.9万吨,同比去年6139万吨断崖式下滑,其中河南锐减55.1%,安徽45.9%。
这可是事关13亿中国人的饭碗啊。
有专家接受央媒采访时说,尽管今年夏粮略有下降,仍属于好收成。因为2017年夏粮总产量属于历史第二高位。与之相比略有下降,不能说差。何况,受天气等因素影响,粮食产量有所波动是正常的。
一句话,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背后一些趋势性隐忧值得高度重视。(专家=砖家)
自2015年以来,除了“杂粮”大豆的产量有一定增长之外,中国三大主粮的产量整体上是下滑的。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今年中国玉米、稻谷、小麦产量同比15年将分别减少808万吨、554.5万吨、768.7万吨。按照每人每年400公斤消耗量计算,这些粮食够澳大利亚、朝鲜、蒙古国吃一年了。
专家说产量波动没错,但忽视了粮食的结构性失衡。
这几年,如果不是大豆硬撑着(逆势增长401.5万吨),不仅17年的产量创不下历史第二高,粮食总产量的下滑幅度也会远超想象。
拉长视线看,自2003年开始中国的粮食总产量一路增长,在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峰6.2万万吨,实现十二连增。
谁知隔年就发生意外,2016年下滑到6.16万万吨当时国内还引起了一波大争论,难道2015年会是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大拐点?
2017年6.17万万吨略微反弹,让这波争议偃旗息鼓。不过到了今年,历史性的大趋势似乎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每年的夏粮约占一年总产量的4成,具有风向标意义。今年夏粮歉收,无疑预示了2018年的结局。
未来,中国的粮食生产不排除还会继续减产。因为我们面临着两大严峻挑战——人的因素和天的因素
※人的因素
针对今年小麦主产区收购量大幅下滑,有关部门的说法是,国家提高了收购门槛,降低了收购价,导致今年受天气灾害质量下滑的小麦,有部分入不了库,而优质小麦农民又惜售,不愿意卖。
这些或许都是解释,但仍没有触及最深层次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的是,在中国三大主粮产量下滑的背后,这些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已连续好几年下滑了。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测,从2015-2018年,短短4年时间玉米播种面积将减少2559千公顷、稻谷减少616千公顷,小麦减少311千公顷,油菜籽减少534千公顷,合计4020千公顷。
耕作面积下滑太严重,粮食想不减产都难,毕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可能短期内实现。
这里边,既有政府主动调减的因素,也有城镇化的大趋势在推动。过去二十年,楼市的黄金时代也是农事的黑铁时代——
一是田少了。98年房改之后,房地产狂热发展,无数良田改“种房子”。被高房价影响的,不止有一代青年“为国办大事”的生育决心,还有中国农业的基本格局。
二是田荒了。大量农民洗脚进城务工,每年撂荒的耕地可达几千万亩。
三是田变了。大放水下,富人通过炒房就能赚得盆满钵满,驻守农村的老弱病残可没有这个能力。为了多一点收益,他们将粮食作物改种经济作物,稻田变成了蔬菜棚,麦田变成了花生地,这是无奈之举,也是自然选择。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还只有58%,弃农的程度就已经这样了。未来城镇化水平继续爬升,中国的农业会变成什么样呢?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能跟得上吗?
在这种空心化的进程下,中国的农机企业日子也不好过。
这几年,中国的拖拉机不管大型、中型、还是小型,产量都非常惨淡。2018年1-7月,中国累计生产28.2万台小型拖拉机,比起四年前降幅高达65%,真是拦腰砍了一半,连肩膀都削没了。
从2003年到2015年,中国之所以能够创下“十二连丰”的奇迹,有一部分原因是农业采用粗放化生产,大量使用化肥,过度浪费水资源,用透支土地的手段来提高单产水平。
一句话,工业的毛病,农业全学上了。
它就像赛跑运动员打了兴奋剂一样,总会爆发各种后遗症。前半程脚底抹油,后半程疲劳歇菜。今年河北部分地区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而采取休耕政策,新疆塔里木河地下水超采区调减小麦面积200多万亩,就是明例。
这种方式用得了一时,用不了一世。所以如果未来三大主粮的播种面积继续下滑,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一种方法来“对冲”。
除非说中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能够突飞猛进,但这个需要科技的换代,需要大机械的运用,短期来看几乎无法实现。
※天的因素
前不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中国表示了终极关怀。该校的一份研究报告称,随着热度和湿度增加,中国华北平原将在2070年-2100年成为全球频繁遭遇致命热浪的地区。
实验模拟结果显示,如果维持现状,几十年后华北平原和东部沿海城市如北京、天津、青岛、济宁、烟台、上海和杭州,其湿球温度将多次超过35摄氏度这一“致命临界值”。
作为中国的一大粮仓,华北平原岌岌可危啊。中国再不加大力度减排,华北平原大概率要凉了。
别以为这些事情还很遥远。今天,我们就提前咽下了极端天气的苦果。
今年春播期间,吉林和辽宁的旱情导致当地玉米大面积出苗较晚;
7月下旬开始,东北、华北陆续出现高温天气,对玉米授粉构成影响;
这几天,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因为持续高温干旱,土地干裂稻谷成空壳。
今年夏粮的歉收,与气候异常脱不了干系。
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将减少10%。而中国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
1951年至2012年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1.38℃,平均每10年升高0.23℃,几乎是同期全球的两倍。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以后玉米田头恐怕都会天降爆米花了。
今年夏天,整个地球都像被老天爷抛进了火锅,一片热浪滚滚,成百上千的人因高温中暑而死。连极寒之地北极圈,也突破了30摄氏度。
这种逆天的景象无疑发出了一种信号:全球早已进入了炙烤模式。
台风,沙尘暴,蝗灾……中国的天祸已经够多了,如今再演高温这一出,就是铁谷钢麦也顶不住啊。
※缺口
比减产趋势更可怕的是,未来中国的粮食缺口可能会越拉越大。
因为我们的供应一路向下,而需求又是一路向上的——
总人口在增加,盘子变大了;
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后,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会消耗更多的“肉蛋奶”,而这个又需要更多的粮食来转化。
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预计2020年中国的粮食总需求会达到6.7亿吨,2030年7亿吨。即便中国能保持历史最高峰的产量6.2亿吨,缺口也还是很大。
明眼人都看得出未来粮食价格的走向。或许真有那么一天,中国除了控房价、摁房租之外,还得动用计划手段来捂粮价了。
虽然产能不足,能用进口来补。但即便中国肯花大价钱,世界也不一定会答应。
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实在太庞大了。据粮食局的数据,2016年中国就将国际上可流通粮食的50%(1亿多吨)都进口到国内,世界已没有多少余粮可供中国进口了。
目前全球还有70多个国家严重缺粮,8亿多人口处于饥饿或者半饥饿。中国随便进口个百分之几的产量,全球市场都会大震荡,倒下一大片人。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引发世界经济崩溃。
这是一条进退维谷的死胡同。活着走出去的人,只能有一个。要么中国受累,要么他国受苦。
※死穴
今天的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但我们已然算不上农业强国。
大豆沦陷不说,三大主粮也面临着隐形冲击。
由于生产效率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北美等地的玉米、小麦、大米比国内便宜,国内一直就有进口的冲动。
只是中国设置了非常严格、非常低量的进口限额,才得以将这些农产品硬生生挡在国门之外,主粮的阵营不至于沦陷。
但如果未来三大主粮持续减产,中国还有这样的底气吗?
目前中国每年要从海外进口9553万吨大豆,自给率不足20%,相当于把命根子拽在别人手中。而玉米这一项,中国也从美国进口了约76万吨,占全部进口总量的1/4。
今年在贸易冲突下,中国被逼加征美国大豆关税,就让整个国内提心吊胆,生怕输入性通胀。一项理论上可以放开进口的杂粮,都足以掀得人仰马翻,何况是必须自给的主粮?
农产品纯进口国的这个身份,放在90年代或许还不是死穴,那时候,我们与美国刚刚进入蜜月期。
放在今天,情况就大为不同了。根据修昔底德陷阱假说,新崛起的老二与原有的老大必生冲突,这意味着未来的摩擦将成为常态。
偏偏在这种百年巨变当中,老二的粮食供给却依附于老大,势必会让老二陷入时时被动的局面。
在美国,低廉的食品价格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一旦国内发生豆你玩、蒜你狠的粮食通胀,他们就会向政府施压,限制粮食出口。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干过这样的事情,当时是禁止向日韩出口大豆。
如今贸易摩擦下,特朗普对廉价的“中国制造”加征关税,可能会传导到美国物价上扬,到时候美国人又会如何行动呢?
还是让我们再品味下基辛格的老话吧——
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说的可都是大实话。
粮食战争是大国博弈的终极杀器,尤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靠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人口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是天大的事儿。
我曾经说过,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这次世纪大决战,是全方位的对决,是以货币金融战为主,必将在其他领域发动全方位的进攻以配合金融总攻,这包括石油战、贸易战、军事地缘战争、粮食战、生化基因战、气象战、信息战、心理舆论舆情战等等。
如今,贸易战如火如荼、不断升级;石油战已经发动、油价已然高位并可能更高。金融货币战蓄势待发,接下来粮食战即将悄然开启。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美国对华粮食战争早已开启,这主要体现在对国内个别主要农产品品种的打击和垄断,比如大豆,以及在主粮领域的布局上。
更重要的体现在转基因上。之前有过几篇有关转基因的文章,令人不寒而栗。大量长期摄入转基因食品被国外很多研究机构认定会增加患癌症几率和降低生育率,这已经在国内外不是什么秘密。
美国对华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大量输入推广,将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将很大程度上给中国民众健康和人口结构造成影响,转基因对中国的影响将是深远和灾难性的,而它的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它更多体现在共济会精英们主导的美国对华的战略性打击。
转基因除了对大国人口和健康的影响之外,在粮食战争中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转基因作物是不能够留种的,全部都要靠购买拥有转基因专利的公司的种子。
另外,转基因作物还大量使用除草剂,长期使用对耕地有很大的副作用,对作物的安全也令人质疑。这也是为什么同一块耕地种转基因作物产量逐年减少的原因。
如果在大棋局到了“焦点时刻”,一旦中美发生正面冲突对抗,如果美国全面制裁中国,如果美国全面断绝对中国的转基因种子和技术,那些无法育种的转基因作物是否意味着无种可种?是否意味着粮食的大幅度减产?
而粮食的缺口能否靠进口来弥补?那时美国是否联合其他国家对华禁售粮食和农产品?那时是否我们已经没有外汇购买粮食?那时人民币汇率是否爆贬而导致进口成本大幅度提高而进口不起粮食?
美国及其盟友控制粮食资源、产业链、发动粮食战争主要是通过“ABCD”四大国际跨国粮商来完成的:美国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Dreyfus)。
目前这四大粮商:
垄断了80%的世界粮食交易量;
控制了全球十大谷物出口国中的9个;
控制了中国75%以上的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及食用油供应;
中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跨国粮商参股控股了64家。已基本完成对中国大豆产业上中下游的绝对控制权。
这四大粮商从种子、饲料、化肥这些最初环节直到产、供、销一条龙经营,在市场几乎每个层面都从开始的渗透到最终占据绝对垄断优势,最终达到拥有定价权的目的。
我们从中国大豆这些年被外资控制的过程就能充分看出,美国等国际资本集团对中国的粮食战争早已开始布局了,大豆仅仅是一个品种而已。
目前中国每年要从海外进口9553万吨大豆,自给率不足20%,可以这样说,单就大豆而言,或者单就蛋白质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早已失守,早已被他人控制了。
“外资榨油企业只收购转基因大豆,不收国产大豆,收购价比较高,逼迫农民只能种转基因大豆,种子要从国外进口。转基因大豆占据中国市场后,定价权就在他们手中了。”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陆德介绍:“在种子方面,我们现在进口的粮食种子是70%,蔬菜花卉类种子是92%。”
中国十大食用油加工企业中,年产量150万吨以上的有3家,即“益海”“嘉里”“中粮”,前两家企业同属一个集团,即丰益国际,系新加坡丰益集团与美国ADM共同投资组建的。
“嘉里”拥有金龙鱼、胡姬花、花旗等食用油品牌,金龙鱼已成功控股38家企业,参股鲁花等加工企业,工厂遍布全国。而“中粮系”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贸易进口对象仍是美国ADM。
目前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三大食用油品牌占中国食用油70%以上市场份额,即“丰益嘉里系”独占中国食用油近50%市场份额。在外资形成原料买方垄断的同时,也垄断了产品定价权。
大豆失守只是外资操控中国粮食市场的一个缩影,水稻和玉米正在遭遇与大豆同样的经历。国际粮商对中国其他粮食品种、包括主粮的布局早已展开。
早在十年前,外资就开始在东北布局水稻全产业链,从种子、种植、仓储,直到加工,无一遗漏。
2005年,新加坡注册的国际粮商丰益国际就在东北涉足水稻、大豆、玉米等系列深加工。合资公司益海粮油在佳木斯市的水稻生产基地,生产“香满园”“金元宝”“香宴”“鲤鱼”“金龙鱼”5个品牌,30多种规格的大米品牌产品。种子方面,益海种业已经在河北、安徽、新疆、吉林、北京、黑龙江成立了6个省级公司。
据了解,外资企业已在中国审定了玉米品种84个。美国孟山都公司在广西推广种植了1000多万亩玉米,相当于玉米大省黑龙江种植面积的1/5。
2010年3月份,中国市场玉米价格开始逐渐上扬,今年玉米小麦价格更是快速上涨。中粮集团14年开始首次大规模进口转基因玉米,业内人士担忧,中国的玉米产业是否会重演大豆被外资控制的悲剧。
玉米是养殖行业中的主要原料,一旦其被外资控制,中国的养殖业就要受制于外资,猪、鸡、鸭肉类价格就掌握在外资手里,中国的物价也就间接的被外资操控了,而物价一旦暴涨而导致恶性通胀,这又间接的影响到中国的金融货币和产业政策......
不但如此,国际粮商还在全国各地开始收购基层粮库、租赁粮库,向粮食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渗透。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外资正在加紧中国粮食领域全面布局,逐渐进入上游原料仓储、粮食加工、粮食销售各个领域。当国际粮商逐渐完全掌握中国粮食流通领域之后,将对中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国际粮商早已开始在我国主粮上布局了。
极端天气频发、愈演愈烈将成为今后的长期趋势,粮食因气候减产也成为全球性的趋势,气候因素也给我国粮食安全上造成了现实的威胁。
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将减少10%。
今年以来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北部非洲同时出现极端高温天气,热浪席卷北半球。寒冷的北极圈内温度飙升超过32℃,监测数据表明2018年1月北极冰层厚度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高温延续北极圈内森林火灾频发。
美国加州往年每周大小火灾数量在250-300起左右,但上周高达创记录的1000起。在欧洲,希腊首都雅典附近地区的野火已造成90多人遇难,187人受伤,另有8名游客失踪。
英国气象局预计,英国部分地区今夏以来持续高温干旱,创半个世纪以来最干旱夏天纪录。本周末希腊将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气温最高记录,超过48摄氏度,同时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将分别破47.3和47.4的历史记录。法国大巴黎地区发布了高温预警,大排量的车辆已被禁止进入巴黎和外围地区。瑞士也创下历史性高温。
芬兰迎来了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5月后,7月又出现日最高气温连续3周维持在30摄氏度以上的罕见情形。而瑞典空军被迫史上首次使用炸弹灭火,北欧的火情甚至已经蔓延至北极圈。
亚洲方面,7月末热浪造成日本近6万人中暑入院,东京都最高气温40.8摄氏度,这是东京都气温观测史上首次超过40摄氏度。同时韩国江原道洪川郡8月1日气温飙升至41.0摄氏度,创下韩国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7月10日以来,高温天气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截至8月4日,中央气象台连续22天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这次高温对农作物的影响具有全球性,国际粮价已经开始上涨。
北半球:欧洲和黑海地区天气高温干燥,小麦减产,国际麦价大涨。
南半球:干旱推动澳大利亚小麦价格飙升,涨幅超过国际水平。
美国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2018/19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供应预估7.36亿吨,最近五年首次下滑。
德国《世界报》6日报道,5月以来欧洲各地经历长时间高温干旱,小麦大规模减产。德国农业部统计,德国小麦等农作物收成减少20%至50%。自入夏以来,欧洲粮食生产预期就被不断下调,从英国到德国到波兰,再到波罗的海到瑞典的大片土地因高温干旱降水较往常减少20%。目前欧盟小麦的产量数据将是六年来首次低于1.3亿吨。
据俄农业部预计,由于天气原因,今年俄罗斯粮食损失可能达3000万吨。粮食总产量预计在1亿吨以内,俄罗斯的冬麦收割报告显示较去年的单产量下降17%。乌克兰农业部称,2018年小麦产量可能减少16%,约为2200到2300万吨。
南半球的最大的小麦出口国澳大利亚(全球第六大小麦出口国)经历了自2002年以来最干旱的七月,分析师预计2018年澳大利亚小麦产量可能达到2000万吨小麦,低于2017年的2120万吨,也低于2016/17年度创纪录的3180万吨。一些分析师认为,如果未来几个月没有降雨,那么小麦产量可能只有1300万吨。
作为全球第一大小麦生产国的中国,7月的产量预期也被下修100万吨,至1.28亿吨。
而中国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中国连续22天发布高温预警,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面积大、最低气温高。今年中国的高温日数是1961年以来的第三位。而且最低温度却是1961年以来最高的,最低温度高意味着夜间温度不返凉,加重了炎热程度。
有网友实地到东北考察,看到玉米因高温而减产几成定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25个夏粮生产省份调查,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13872万吨,比上年减产306万吨、下降2.2%。夏粮减产来自播种面积和单产的双下降。具体而言,因单产下降减产了220万吨,因面积减少则减产了86万吨。截至8月15日,中国主产区的小麦累计收购量4105.9万吨,同比去年6139万吨断崖式下滑,其中河南锐减55.1%,安徽45.9%。
每年的夏粮约占一年总产量的4成,具有风向标意义。今年夏粮歉收,无疑预示了2018年的粮食产量预期。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今年中国玉米、稻谷、小麦产量同比15年将分别减少808万吨、554.5万吨、768.7万吨。
减产气候原因之外是种植面积的减少,其原因世人皆知——十几年吹大的、万恶房的房地产泡沫。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测,从2015-2018年,短短4年时间玉米播种面积将减少2559千公顷、稻谷减少616千公顷,小麦减少311千公顷,油菜籽减少534千公顷,合计4020千公顷。
房地产十几年发展,使得中国大到一线城市,小到县城乡村,最好的耕地被种房子了。城镇周边的土地是中国最好的耕地,往往都是用来种蔬菜经济作物的,被搞了房地产后,蔬菜基地就占用了粮田,粮食缺口就靠进口。
万恶的十几年房地产泡沫膨胀已经把我国最好的、城镇周边的良田悉数尽毁,都变成了砖头水泥、高楼大厦、开发区。
中国的所谓18亿亩耕地还是过去真正意义上的18亿亩耕地吗?所谓的“十八亿亩耕地”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十八亿亩耕地”了,天知道现在这十八亿亩耕地是怎么“张冠李戴”“滥竽充数”搞出来的。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5月26日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
“宏观上看,国内每年都要供应城市开发用地,要把农业用地、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几十年来,大体上平均每年要用800万亩耕地征地动迁,转化为国有建设用地。每年800万亩,每10年就是8000万亩,加上地方政府或者地方上的各种企业,总会有一些计划外的征地,这样的话,国家一年800万亩,下边有个百分之十几多征的地,实际上,每十年国家要用掉1亿亩耕地。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的耕地少了3亿多亩,1980年的时候,国家的耕地是23亿亩,到了去年,是20亿亩左右,再过30年就不可避免地要降到18亿亩以下了。”
“我们国家有个判断,无论如何,十三四亿人口,吃饭问题至少需要18亿亩耕地。一亩地满打满算产1000斤粮食,每年1万亿斤粮就需要10亿亩解决吃饭问题,五六亿亩种蔬菜水果,但是我们还需要饲料,我们吃的肉类,人均一年要吃40公斤左右,13亿人,就是5000万吨,按照1:4算饲料,就是几亿吨,这几亿吨需要五六亿亩地,所以中国的地是不够的,每年都要进口饲料或者粮食。总之,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这是中国的客观需要和国家安全所在。”
可是房地产的发展使得“十八亿亩耕地”变成怎样的耕地了呢?
所以,说了很多年的18亿亩耕地红线,在2018年,国家对18亿亩耕地的红线开始有了变化,18亿亩耕地很少见诸于官方文件了,取而代之的是今年2月的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施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通知》,其中提到:到2020年确保全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耕地。
再从进口角度来看,美国贸易战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缩减中美贸易逆差,打击中国外慧楚背,使得中国的外础失去“活水之源”。当“进口刚需”价格大幅度上涨(比如石油),会更快的消耗大国的外慧础备,当贸易战效果显现会抑制大国的创汇能力。而作为“进口刚需”之一的粮食,在国内耕地减少、气候长期不利的背景下,进口粮食需求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
自2002年以来,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增长了800%。而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粮食累计进口13062万吨,较上年增加13.9%,我国粮食进口总量创历史新高,超过了我国2017年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的粮食20%以上依靠进口。
据粮食局的数据,2016年中国就将国际上可流通粮食的50%(1亿多吨)都进口到国内,世界已没有多少余粮可供中国进口了。目前全球还有70多个国家严重缺粮,8亿多人口处于饥饿或者半饥饿。
实际上,人类在过去20年虽然粮食生产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全球人口也在同步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实际低于20年前的水平。
如果中国粮食进口粮继续增加,哪怕是几个百分点,都将会大幅度拉升国际粮食价格,进而提高中国进口粮食的成本。而中国的外汇储备在贸易战和资本不断外流背景下一旦流动性吃紧,就会面临对粮食无钱可买的境地。
无论是因为国际粮价上涨还是无钱可买,都将大幅度推升国内粮价。“粮价动,天地动”,粮价如果大幅度上涨,通胀将无法控制,目前一些危机中国家的恶性通胀将会在我们身上上演。
当粮价大幅度上涨之时,也许又开启了另一块国有资产重置的序幕,那时回头看看这几年的大跃进似的土地流转,会作何感想呢?
在我们有能力解决粮食问题时,美国会尽力低价卖给我们粮食,当中国一旦无力解决粮食自给、或者无力购买粮食时,那时美国对中国的策略将会剧变,那时华尔街利益集团必将对中国发动早已布局的粮食战争,找借口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找借口对中国禁售粮食。那时,中国要么无钱买粮,要么有钱也买不到足够的粮食。(可参考中国大型飞机的坎坷旅程中美国的所作所为)
更为可怕的是,那时也许美国主导的各大国际粮商,尤其是转基因专利拥有者、转基因种子提供商对中国禁售早已严重依赖的转基因种子,也许我们不仅要面临无地可种,还要面临短时间内无种可种的境地。
中国什么问题都可以出,粮食安全不能出问题,粮食安全是天大的事儿!中国的粮食问题一定要依靠自给,无论有钱买还是没钱买,都必须依靠国内来解决,那些忽悠要把资金用在房地产而不用在农业上的砖家,毫无疑问必是卖国贼、买办。
不禁对最近我国在农业领域的进一步开放深感担忧:“取消小麦、玉米之外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近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在接受央视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将积极、稳妥、有序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进口额占全球农产品贸易额的1/10。目前大豆、食糖、棉花等农产品,中国都是全球最大买家。韩俊表示,继续扩大开放,主动增加进口,这是中国既定的政策。
粮食战争迟早要打响,也许粮食战争正在逼近,我们准备好了吗?也许正在“准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