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说,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奋斗,经过从十八大到十九大这五年的全面深化改革,今天是中国自1978年以来最有实力、政治路线最清晰成熟、广大人民群众也最有信心的时候。对过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看得更清楚了,对通往未来的发展之路,我们更有把握。我们曾经犹豫、困惑,但是今天,我们的眼界和心胸都前所未有的宽阔。
从十九大这个点向前后望,中国体制的优越性尽显无疑。中共过去不是没犯过错误,但是吃一堑长一智是中国政治的坚定逻辑。中共领导国家避免了很多国家政治中“派阀政治”和“民粹政治”所造成的严重内耗以及短线操作,中国社会的资源和精力被最大化地合理使用到国家发展上。
人民的眼睛是揉不进沙子的,舆论是忽悠不了的。中国公众对党的支持来自他们对生活一年年变好的切身感受,来源于他们对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事、担当的耳闻目睹。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上一届班子向全国人民做出一系列承诺,从严治党,下大力气解决贪污腐败等问题,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党的奋斗目标,关切人民对更好教育、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居住条件、更优美环境等等的期待。人民看到,这五年党和国家认真兑现这些承诺,它们有的已经完成,有的超过预期,有的正在继续落实中。习总书记一诺千金,这样的领袖和这样的党是值得信赖的。
今天习总书记再向人民讲述了未来五年的工作方向和重点,人民有理由相信,五年后再回溯今天,必将看到庄严承诺的再次兑现。
中共与这个国家荣辱与共,它对国家承担的责任没有上限。西方政党办砸了事,下野一段时间,就可以把责任洗得干干净净,过几年又“理直气壮”地卷土重来。中共无处推诿,必须尽最大努力把人民关心的每一件事情办好,这是中国体制自带的强烈使命感。
中共十九大的特殊意义在于它对当今中国和世界辽阔的前瞻性。按惯例,每次党代会都会绘制未来五年的蓝图。但十九大制定了中国从今天到2050年的发展目标。这种情况几十年一遇。上一次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邓小平把建设小康社会确立为中国的目标。他借用儒家典籍中的“小康”一词,描绘了国家总体繁荣、社会稳定的图景。具体而言,作为一个阶段性目标就是争取到2000年时,中国人均年收入要达到800到1000美元。什么?800美元?即使扣除通胀因素,现在上海一名勤劳的外来农民工一个月挣的钱也不止800美元。然而1980年时,中国人均年收入还仅有250美元。收入增至四倍在当时看起来,颇像“麦克白式的不自量力”。
然而,邓小平不是莎翁笔下的麦克白,他的憧憬已成为现实。今天的中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人均收入接近10000美元,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锐意进取的社会涌现出大大小小许多领先于世界的互联网公司,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生活水平等领域都取得了广泛而迅猛的进步,可谓前无古人。
在这个历史的交汇点,中共召开十九大,习总书记在大会开幕当天宣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共和国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即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分为13个部分,每部分又包含许多小节,议题从住房到医疗,从科技到国防,从人工智能到共享经济可谓面面俱到。这可不是奥巴马的“我们一定能”或者特朗普的“让美国重新伟大”,中国的这些阶段性、具体目标到2035年都要实现。
就连对专门研究政治的学生来说,阅读报告全文也是件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更何况普通人了。为便于理解,我把报告精神归纳为以下四点:
中国共产党此次大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30年,规划了民族复兴的方略,也就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为了行文方便,我们简称其为习近平方略。
第一,经济。
习近平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持续维持增长直至2050年。在中国政治语境中,这意味着经济和科技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DP将从当前水平提高2.5至3倍,达到30000美元。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中国将在2035年之前超越美国,名正言顺地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
第二,可持续性。
习近平敏锐地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提出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消除由快速发展所导致的贫富差距,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在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6000万中国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照此速度,剩下的数千万贫困人口将在2022年下一届大会召开之前全部脱贫。环境问题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另一大威胁。习近平在报告中规划了重大经济结构调整,强调了构建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并提出加大力度解决环境问题,在20年内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中国以新的面貌亮相。
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规模和地理覆盖面上都不是马歇尔计划可相提并论的,借此,中国将通过基建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和可资利用的基建产能。不过,中国更积极的对外政策与西方过去25年来的“模式输出”,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不会搞“普世主义”,不会像西方那样寻求以新自由主义经济政治规则和价值观一统世界。习近平提出的新版全球化方略,是以“互联互通”而不伤害国家主权为前提的,他将其称为“命运共同体”。从此,关于全球化,全球思想界将迎来百家争鸣,这对因西式全球化搞砸而踉跄迷茫的世界而言,是一件好事。
第四,新时代的中国叙事。
当今思想界的理论不足以解释主权国家何以兴亡,所以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正式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如果西方鼓吹的一人一票选举和私有化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前提,那么没有遵照这份“说明书”的中国为何能取得成功,许多按方抓药的国家为何遭遇失败?在过去30年里,中国有效结合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这一对《经济学人》眼中“自相矛盾”的制度,取得了卓越的成功。中国是如何做到的?习近平历来高度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他还坚定不移地弘扬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能否将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融合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形成水到渠成的协进叙事?这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务,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就曾以本土的儒家文化政体成功融汇外来的佛教。这个过程持续了一百多年。西学东渐至今已过百年,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现代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习近平决心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期待治理原则的更新迭代。这很可能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对21世纪最重大的思想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的鼎革自我,展现出了顺应时代变化的超凡能力。五年前,外界认为腐败是对中共执政最大的威胁。十八大开启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反腐行动,其广度和力度是许多人始料未及的。本届大会将启动新一轮政治改革,进一步加强党和国家打击腐败的力度。中国没有多党选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共的廉洁与健康决定了国家的命运。目前所有的指向表明,中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全世界的人心也有一杆秤,西方政治精英们可以借助媒体力量作一点弊,但是他们改变不了这杆秤的基本刻度和原理。中西体制不同,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究竟谁发展得快,谁在原有基础上更大幅度改善了民生,尽管中西的不同起点和不同现实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能看懂的。至少,中国人越看越懂了。
一些西方人至今对“中国善于办大事”很不服气,认为这是中国“专制”的结果。他们有所不知的是,“中国善于办大事”的根本原因并非党有推动事情的权力,而是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党和国家要做的事情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这一用心一次次被事实和时间验证。
在一些国家反复涂抹发展战略,不同政党之间、精英和民粹主义力量之间打得不可开交时,中国又一次大踏步出发了。无需再多说什么,五年之后的事实将再次胜于雄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