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越界事件,本质是印度决意加入西方全球战略后向西方递交的一份“投名状”。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南海为最优级(事关在西方金融攻击中国之时,中国经济最低内循环成功与否),中国目前选择仍然是保证南海利益、国内稳定的情况下,视情况选择:西太平洋破局、武装支持巴基斯坦与印度的战争升级、展示解放军在南亚地区的制空权。 ☆ 全球局势论述 ☆ 天下大势,决非一时兴起、无端生事。 大国斗法,亦非两国私怨、无利起早。 中国是大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强国,要说清印度越界之事,就必须站在整个全球局势,站在中国全球利益尤其是核心利益基础之上说起。 当今天下,礼崩乐坏,群魔乱舞。自金融危机后,美欧选择的战略一直就是在西方金融霸权的基础上,采取退出量化宽松(QE)以及美元加息等策略,以引爆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全面收割以中国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以彻底摆脱西方金融危机并保住美国全球霸权。 为避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引爆金融危机的前提必须是美国中东战略的全面胜利,这一胜利体现在地缘政治层面就是以伊朗为核心的中东反美政权的消失。只是关于伊朗问题,中俄与美欧的斗法依旧未见输赢。目前双方的胶着点在叙利亚内战上,谁都看得出,叙利亚政府的背后是是伊朗、俄罗斯、中国,叙利亚反对派的背后是美欧褚国。 为了尽快逼迫叙利亚政府以及伊朗政府就范,美欧目前的主要策略在于: ●对伊朗:全力施压伊朗,力图向伊朗证明俄罗斯并无军事实力与美欧对抗,向伊朗证明中国军事力量涉及不到中东、中国在南亚与印度纠缠无暇顾及中东; ●对俄罗斯:以经济制裁甚至搞乱俄罗斯金融为经济手段,以宣传F22对苏35的代差优势力证俄罗斯并无实力与美欧斗法。 ●对中国:先以东北亚、南海缓和企图换取中国在中东层面减少对伊朗的支持,在未果后,西方选择了在南亚以印度这个中国无法迅速以一战而吃定的大国给中国施加压力。 这就是整个国际局势演变到2017年7月的大体态势,理解了这一点,很多事情就豁然开朗了。 ☆ 印度越界事件背景及印度目的 ☆ 单说印度越界一事,此事发生时,有几个事实需要注意: 第一、中国一直在中国一侧链接锡金、不丹的区域修筑公路等基础设置; 第二、此次越界发生在中印边界早已确认的地界,并非双方争议地区; 第三、此事发生在印度6月13日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之后; 第四、印度越界前后,6月26日印度总理莫迪访美会见特朗普。 梳理至此,我们也就可以得出结论,印度越界事件背后的核心依然是中美之争,站在印度的角度上考虑,印度在正式加入上合后、赶在印度总理访美之前悍然越界,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印度惧怕中国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善而扩大、强化对锡金、不丹、尼泊尔的影响力,更惧怕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善带来的解放军后勤保障的完善。要知道,当年主席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印度之后就是因为后勤问题而不得不撤出。 第二、印度选择正式加入上合之后公然向世人证明印度与中国的对抗,也就向世人证明了上海合作组织这个巴基斯坦、伊朗梦寐以求的希望能加入其中并获取军事、政治、经济保证的组织在实际上已经停止运行,这对在叙利亚、伊拉克问题上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伊朗的打击尤为深刻。 第三、印度急于向美国递上关于中国的投名状,由于西方急需中国在中东尤其是是叙利亚、伊朗方向上默许西方对伊拉克、叙利亚的收割,也由于害怕如果再在南海、东北亚激化矛盾可能导致中国以强硬态势彻底解构西太平洋安全体系,印度此举无非是及时站队,站在了配合西方尤其是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企图从南亚方向给中国施加压力,防止中国继续将手伸向中东,也防止中国准备提前解构西太平洋安全体系。 第四、在印度越界的同时,印度也彻底卖了俄罗斯。众所周知,一直以来,印度的军购最大对象都是俄罗斯,俄罗斯最大的军售客户和利润都来自于印度,印度能加入上合,也是因为俄罗斯惧怕中国在上合的独大而极力保荐印度加入。然而,在印度总理访美期间印度称将耗资100亿美元引进美国F-16 block70型战斗机的生产线,这也就意味着印度公开向西方表明,印度站在了美欧对抗中俄的一侧。 至此,我们得出结论,印度越界事件本质是印度为了在南亚牵制中国而做出的战略冒险,是印度为了向西方表忠心的一个投名状。 ☆ 中国应对策略的选择 ☆ 而中国的应对则必然如此: 第一、中国目前阶段的核心利益仍然在南海,然后是东北亚、东海、台湾、中东,最后是南亚,中国不可能因为南亚的跳梁小丑而打乱整体战略的整体布局。中国继续保持在南海既得的同时(比如王毅部长在7月24日正式开始访问菲律宾等国),在东海、东北亚方面接连做了几件事:7月4日朝鲜试射针对美国的洲际导弹,美国在称不排除武力解决朝鲜问题同时指责中国上半年与朝鲜的贸易增加了40%,而到了7月17日韩国就正式提出与朝鲜举行军事会谈的想法,很显然,这一次是朝鲜明目张胆则直指美国的“挑事”,但另一方面的美韩却在极力缓解东北亚局势,再说的直白点,这表明中国准备在东北亚提前解构对美韩尤为重要的西太平样安全体系;另一方面,日本防卫省消息“中国轰6轰炸机本月(7月)第3次飞越宫古海峡”,而与中国在东海主动惹事的同时,日本则反映的相当冷静,同样说明,中国准备提前解构对美韩尤为重要的西太平洋安全体系。 第二、在7月4日朝鲜试射针对美国的洲际导弹而美国根本无力反应、韩国出面急于缓解东北亚局势这一明确事实后,所有人也看清了这么一个问题:在美国陷入中东问题施压伊朗、俄罗斯的时候,背靠中国核心利益方向、则美国必然示缓。于是7月5日,巴基斯坦试射了多枚可以携带核弹头的新型“NASR”短程弹道导弹,几天后又公开摧毁了印军2个哨所。 第三、中国在中印军队对峙的情况下,将上万吨后勤补给物资,从四川、青藏高原地区运向西藏,目的地却并非中印对峙的洞朗地区,而是西藏北部靠近克什米尔地区。很显然,这表现,中国根本没把印度号称的可以同时与中国、巴基斯坦打“2,5”战争的狂妄放在眼里,中国准备的是在克什米尔支持巴基斯坦与印度对决。 第四、在中东,7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出征中国首个海外军事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 第五、在同一时期,在印度洋,印度称印度海事监控飞机检测到14艘中国军舰在印度洋不同寻常地活动。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根本没准备与印度开战,中国有更重要的战略方向有更重要的战略规划和行动。印度只不过是西方为了集中力量在中东向叙利亚、向伊朗、向俄罗斯试压而不得不祭出的企图牵制中国战略方向的一枚棋子,而中国的应对依然是有效且极具针对性:以武力展示解构西太平洋安全体系的准备,而在南亚则更为侧重对巴基斯坦的支持,适当时候,在歼20已经逐渐公开服役的情况下,展示解放军对于南亚的制空权也是一个选择。总之,当西方企图以南亚有控的动荡来牵制中国的战略方向,而中国则直接瞄准了美国霸权的基石之一——西太平洋安全体系。 ☆ 第四:中国需要警惕的是 ☆ 至于未来走势,基于中国相对于印度巨大的战略优势(中国相对于印度的战略优势主要基于四点:从地势上看,中国高原俯冲印度平原的对比决定了中国几乎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从军力上看,以歼20为代表的中国完备的军工体系可以很容易耗死以拼凑为特征的印度军工,尤其是中国可以以低廉的火箭炮群极大威慑印度前沿机场甚至是新德里,中国西藏地区机场的任何战机一个俯冲都可以轰炸新德里,而反之印度则断然不能,至于印度的核打击力量,在中国中段反导基础条件下,印度微弱的核导弹生存率极低;第三:中国自主稳固的金融体系和经济规模远大于依赖西方金融体系的印度金融和经济;第四,因为中国的存在印度始终无法保持对巴基斯坦压倒性优势,而中国支持下的巴基斯坦的存在则几乎可以耗费印度所有的战略精力),未来不大可能发生中国对印度的军事打击,一则于中国来说,南亚的重要性位于南海、东海、东北亚和中东之后,二则于印度来说印度也知道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印度越界也只不过是向西方证明牵制中国的努力而已。 中国真正要警惕的是,如果将来印度最终示弱并撤出的原因不是因为印度的胆怯或者退缩,而是因为西方需要南亚的示缓,也就很可能意味着西方在中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换句话说,俄罗斯西方经济制裁甚至是金融攻击的威胁下很可能最终不得已选择了对西方中东战略的“投降”,一旦俄罗斯中东方向向西方投降,也就意味着国际形势尤其是金融形势将发生剧变,而这也正是7月14日,中国举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根本原因,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原因,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资金开始卖房产、卖资产、卖广场准备夺路而逃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国际金融局势可能将要变天,而一旦变天,中国可能唯一的选择将是启动经济最低内循环,以武力破局西太平洋安全体系。 而至于究竟形势如何,且看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