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中国的地图吧,左半圈被大陆包围,右半圈被岛链包围,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气象。近现代历史现实深刻地告诉我们,内陆国家永远会受制于人,陆权大不过海权,谁控制了海洋谁才会成为霸主。因为当今世界是一个日益开放、高度融合的大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需要仰仗国际贸易,从外国购买回本国生产和生活用的大量原料和产成品,并把本国可供出售的原料和产成品卖出去,籍以赚取利润而实现财富增长和国力发展。而贸易的主要货物通道则是海路,世界上70%以上的货物运输是靠货轮走海运的方式完成的。因而,谁控制住了海路,谁就可以卡住别的国家的脖子,必要时就能抢夺别国的货物或者击沉别国的货轮,直至完全切断别国的海路运输,以达到大幅削弱别国实力并控制他们的能力。所以,没有闯荡、保卫、控制海洋的能力,没有至少可以保卫自己海运贸易路线的能力,那这个国家就不是安稳的,而是仰人鼻息、受制于人的。但是可悲的是,我们国家目前仍然没有一个好的出海口,没有一条不受阻拦在任何时候都能进出大洋的出海路线。 这个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占据一个稳定的、大角度的出海口,但都因为统治者对海权的无知和漠视而最终成为浮波。秦始皇一统全国后,曾派出当时强大的“船队”东出以寻求仙药,但是因条件恶劣和执行的人欺诈,而使始皇帝最终对于东方外岛的广大和重要价值失之交臂。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其领地设立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却因对海权的漠视而没有趁机继续向南发展占领整个朝鲜并把朝鲜半岛内地化,使我国又失去一次得到东出太平洋、南下日本列岛的便捷基地和出海口。此后战乱不止、朝代更迭,各割据势力忙于内争抢地盘而疏于外略,致使已经得到的朝鲜北部领土也一度丧失。因此,才有了后来的隋唐不断远征高句丽的战争,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等帝王都曾大力用兵于朝鲜,但进展缓慢,打了几十年才仅仅把朝鲜变为了藩属国,而不是变为真正的郡县。此后中土又乱,此地又得而复失。到元朝时虽然征服了朝鲜,但仍未对此地有足够的重视,元朝蒙古族贵族统治者也仅仅把朝鲜作为外藩对待,而不作为领土以经营。忽必烈对与朝鲜隔海相望的日本列岛倒是兴趣浓厚,但由于对海洋知识的极度缺乏以及海军力量的薄弱、人才的缺乏、海战组织的不得法等种种因素,而使两次渡海南征日本的战争完全失败,几十万人被杀或被俘,使日本成为中国东出太平洋前沿基地的可能化为乌有。此后中国再也未有能力和机会占据东面这两块重要的出海基地,并因列强的强大而使这些地方成为进攻中国的跳板。因日本的维新而使东部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海权国家,不仅使中国东出的计划受阻,且从东方向西不断骚扰和攻击我国,并一度将我国另外一个唯一的出海口台湾岛抢去,使台湾至今受此影响而未能回归祖国怀抱。 至于南面和西南面的出海口,客观地说,对于历代王朝的力量是难以企及的也是太过遥远的了。汉代、明代都曾把当今的越南部分领土收入帐下,但他们对于越南周边及以外的情况知之甚少,对于南海的价值概念模糊,但当时如果完全把越南并入内地并强力经营、世代延统的话,今天的南海还会是问题吗?不多说话也是我们的。至于攻略缅甸、泰国、印度等地从西南方向寻找出海口,则真的就很难达到了。以当时的运输能力和军事能力来分析,从北方中国统治的中心地区向西南大规模用兵并彻底消灭一个政权并稳定统治当地是十分困难的,基本是不现实的、遥不可及的。因为从北方下来把兵力经长途运输到西南前线的时候军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要支持大规模的、长期的战争真的是勉为其难了。清朝乾隆时期,乾隆皇帝曾数次对缅甸用兵,意图攻灭缅甸国家、拓展疆土,为九大武功再“补一功”以成为“十全老人”,但因为地域广远、民风迥异,而先胜而后败,在长久相持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最后勉强逼迫缅国表面上认输签订了合约,实际上是败退而归。对缅甸攻击作战的失利使中国丧失了一个从西南方向直入印度洋的稳定出海口,并进而如同俄罗斯一样成为世界超级庞大领土帝国的希望成空,并使中国最终受限于一个内陆国家直至今天。 虽然我们的军舰在和平时期可以成群结队、十分显眼地穿越宗谷海峡、大隅海峡、对马海峡等地进入太平洋,或由西南穿越马六甲海峡而进入印度洋,但是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这些海峡或者说这些海峡附近的岛链都将会成为“锁死”我们的锁链,到时候将无法保证安全,也就意味着我们出海的道路被完全封锁,所以这些通路实际上是“假路”,它不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的航母下水了,其他军舰也和“下饺子”一样大量地制造和服役,我们的海军力量一天天在壮大,但是很可惜,这样一支海军天然缺乏用武之地,只能在家门口和稍微近一点的“池塘里”游走一番,特别是在台湾尚未回归之前。这一切都是拜我们几千年以来的历朝历代的皇帝们所赐,他们对于海权概念的模糊和轻视,对于海洋的无知,使我们至今都缺乏一个稳定的、安全的面向大洋的出海口,对我们的未来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制约,这真是令人遗憾和痛惜啊!